笔趣阁 > 江汉集 > 卷十一

卷十一

推荐阅读:薇蕨集母亲旷野的呼喊犹及编开市大吉轮盘犯罪本能福尔摩斯大失败中国侦探罗师福天真的幽默家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雜著

    洪範傳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何也。其曰十有三祀者。商王之十有三祀也。非武王之十有三年也。商王之十有三祀。武王何以訪箕子也。盖文王囚于羑里。至商王之十有三祀。自羑里釋歸岐陽。故武王訪于箕子。亦在是年歟。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始文王囚于羑里。繫彖辭而河圖明。及武王訪于箕子。得洪範而洛書行。此天也。非人力也。于斯時也。商未亡。由湯而下。至中宗,高宗之廟。崇牙不輟。玉豆,楹鼓,大輅,白馬。陳於鹿臺而不移。則武王之所以訪箕子。與箕子之所以傳洪範者。於盛德。豈不有光哉。曰。商王之十有三祀。非武王之十有三年。則孔子何以錄之於周書。而繫之於武成之下也。其所謂訪于箕子者。武王也。非商王也。故洪範繫於周書。而不繫於商書也。孔氏傳曰。箕子稱祀。不忘本也。然武王旣有天下。則箕子雖不忘本。必不以周十三年。稱商之祀也。詩曰。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黼冔者。不忘本也。與洪範十有三祀。無以異也。然淸廟祼將之禮。凡萬國助祭之士。各以其服執豆籩。故殷之士。有冔者。而周之士。有冕者。未嘗同也。若年也者。易商祀於天下也。正朔已改。則人人無不稱年。海內外未嘗不同也。武王踐阼十三年。箕子何爲而稱祀也。夫商俗以年爲祀。故周公因商之俗而稱之。多方所謂五祀是也。箕子稱祀。亦然也。然武成曰。一戎衣。天下大定。此武王十有三年也。箕子之義。其可以陳洪範於武王歟。蘇氏曰。天以是道。畀之禹。傳至於我。不可使自我而絶。非也。夫洪範自夏禹氏。至箕子千有餘歲。猶未絶也。是洪範五行之道。流行於天地之間。亘萬世而常不絶也。箕子以亡國之臣。雖不陳焉。亦可也。何論其道之絶與不絶邪。且書曰。商其淪喪。我罔爲臣僕。言商室雖淪且亡。我不能爲人臣僕也。箕子之志。誠不能爲人臣僕。則安能爲人傳道乎。由此觀之。商室旣亡。不爲武王陳洪範者。可知矣。故易曰。能正其志。又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此之謂歟。經旣稱十有三祀。則是歲之爲商王受十有三祀者。固無疑也。而孔氏以武王克商之年。爲之傳。至於稱祀。求其說而不得。則遂謂之不忘本。何其謬也。故學者不信於經。而信於傳。以私智穿鑿爲說。至于今。箕子之志不章也。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隲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叙。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叙。何也。漢西域傳。稱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卽崑崙山上流也。一出于闐。入蒲昌海。潛行地中。出積石。武帝時。齊人延年上書天子。請自崑崙。導蔥嶺所出之源。注大漠。以防中國無窮之患。然潤下。水之性也。顧安能激河之流。逆鉤盤而上胡蘇哉。鯀之所以治水者。無異於延年之議也。蔡氏傳。言逆水性而不言水性之所以逆。然書曰。方命圮族。安有方命而不逆水性者乎。故九川。皆失其道。而四瀆無不潰亂。不獨崑崙逆河之性而已也。其曰汨陳五行者。水不潤下。不可以生木之氣。故水之性不壞者。未之有也。木不曲直。不可以生火之氣。故木之性不壞者。未之有也。火不炎上。不可以生土之氣。故火之性不壞者。未之有也。土不稼穡。不可以生金之氣。故土之性不壞者。未之有也。金不從革。不可以生水之氣。故金之性不壞者。未之有也。武王之所謂彝倫者。本之以五敎之常而問之也。箕子之所謂彝倫者。演之以九疇之常而答之也。然問答皆以彝倫爲言者。抑又何哉。泰誓曰。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不敬。自絶于天。嗚呼。武王之問箕子者。與泰誓無以異也。然則所謂我不知彝倫攸叙者。豈非爲商而發也歟。夫人臣之事其君也。君雖無道。而不忍斥言其惡。故詩人知厲王之將亡。而託於文王之所以嗟歎殷紂者。以刺厲王。其詩曰。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尙乎由行。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箕子不忍言商王之斁彝倫。故言鯀之所以汨陳五行者。以對武王。亦詩人忠厚之意也。其曰。錫禹洪範者。曾氏傳。論之詳矣。然洪範。自古帝王治天下之大法也。天下旣治。則洛書雖不告祥。而可知大法之修也。盖洪範皇極之妙。不在於日月星辰風雨寒燠歲時曆數。而在於人主之一心也。故虞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執中者。會極之謂也。洪範在虞。雖謂之上帝錫舜。固可也。商書曰。懋昭大德。建中于民。建中者。建極之謂也。洪範在商。雖謂之上帝錫湯。亦可也。何待神龜出於洛。然後爲瑞哉。然則洪範不離於言貌視聽之內。不可他求也。世之人君。知洪範之爲九疇。而不知九疇之道本於一心也。故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日斁於下。而莫之叙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何也。五行。於人爲五事。五事者。修身之本也。自五事而爲八政。自八政而爲五紀。此人事之合於上。而天道之應於下也。皇極者。盡性之至也。自皇極而爲三德。自三德而爲稽疑。此盛德之化民性。而至誠之通神明也。自稽疑而爲庶徵。自庶徵而爲五福,六極。此休咎之由於人。而殃慶之本於天也。歸氏傳曰。吾之所爲。卽天之道。天之變化昭彰。皆吾之所爲。此之謂也。然學者徒見洛書之各爲一疇。而不究五事五紀之與相流通也。徒見皇極之特立五位。而不究三德五福之與相聯絡也。人之於天。其相去如彼其遠。而容貌言語視聽思慮之間。其相應如此其速。故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朝。及爾游衍。傳曰。淵淵其淵。浩浩其天。由此觀之。天亦人也。人亦天也。夫豈有毫釐之差哉。然而學者。求上帝於五行之天。不求上帝於五事之天。惡知天人渾合之妙也哉。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何也。王氏傳。論五行者誠得之。然易繫辭。稱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言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易之五行。與洪範所叙五行。未之有殊也。而王氏未能推本文王周公孔子之言。亦且淺矣。夫五行之於聲也。羽者。北方之聲也。徵者。南方之聲也。角者。東方之聲也。商者。西方之聲也。宮者。中央之聲也。五行之疇。著其味而不著其聲者。擧一隅而反三隅也。夫虞舜昭明之德。鼓舞天下。而九歌興。然九歌出於九叙。而九叙出於九功。九功者。六府三事之功。而五行爲其綱領。盖以謂水無不修。然後能成澤萬物之功也。火無不修。然後能成烜萬物之功也。木無不修。然後能成繁萬物之功也。金無不修。然後能成裁萬物之功也。土無不修。然後能成育萬物之功也。五行之所以爲用者。不亦盛乎。一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何也。凡五事由貌而始。必致恭以端其心。故傳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此之謂也。孔子曰。貌思恭。言思忠。視思明。聽思聰。與洪範所謂五事。未嘗異焉。而思也亦在其中矣。顔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此聖人傳心之妙也。非惟孔子授之於顔淵也。始自箕子告之於武王也。動也者。內動於思。外動於貌也。其曰勿動。兼思貌而言之也。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暴慢。非禮也。鄙倍。亦非禮也。曾子之言。豈有所受於孔子歟。河南程氏。作視聽言動四箴。以自警焉。其視箴曰。制之於外。以安其內。貌之謂也。其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思之謂也。是程氏四箴之中。有五事也。昔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敎不倦也。然則四德可能也。惟聖不可能也。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何也。王者之道。宜有以厚於民事。故八政謂之農用。食也貨也祀也賓也師也。著其事而不著其官。司空也司徒也司寇也。著其官而不著其事。此三疇之所以變化也。書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司徒。掌邦敎。敷五典。擾兆民。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此三者。見於三疇也。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此二者。不見於三疇也。然食貨。宜屬司徒。賓祀。宜屬宗伯。師。宜屬於司馬。名爲八政。而其實。五官之事也。昔虞舜之亮天功也。首之以食。其次曰禹作司空。其次曰契作司徒。其次曰臯陶作士。八政先後。於虞官略有斟酌。則箕子之所欲施爲者。亦可見矣。然記曰。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抄。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爲出。祭用數之仂。仂也者。謂一年經用之數。用其什一也。然則八政所謂食也貨也祀也。無非冢宰之所統領也。故司徒斂其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而宗伯禋祀上帝。血祭社稷。以烝嘗。祼享先王而已矣。安知冢宰制國用者。不在於八政之首哉。故周公始建周官。必有以折中八政。而損益二王之制也。惜乎。周官未及成。而周公遽已薨矣。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何也。歲月日星十二辰。天官之書。盖亦詳矣。而惟其所謂曆數。誠不可推也。律曆志。稱十九歲爲一章。四章爲一部。二十部爲一統。三統爲一元。則一元有四千五百六十歲。初入元一百六歲。有陽九爲旱九年。次三百七十四歲。有陰九爲水九年。凡災歲通爲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而天地一元之氣。於是乎終。此陰陽水旱之數。自然相乘。雖聖人。亦不可得而免也。况天下國家之命。或長焉。或不長焉。孰能識予奪之機也哉。夫聖人不卜不筮。而能知上帝之心。故舜之告禹曰。天之曆數在汝躬。何其神也。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舜曰。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哉。然所謂天之曆數。於三王則與其子。於二帝則不與其子。何其予奪之頗僻不中若是哉。自古天子。惟堯舜最爲懿德。故傳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堯舜是也。而子孫不得繼世有天下。甚非上帝報施之義也。方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之時。虞賓在位。與羣后揖讓於庭。爲羣后者。思堯之仁。慕堯之德。見帝子降爲虞賓。安得不喟然而歎乎。孟子曰。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啓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爲也。然堯之子舜之子。雖皆不肖。豈不若夏之太康,商之武乙,周之穆王乎。夫上帝不以太康絶禹之世。不以武乙絶湯之世。不以穆王絶文武成康之世。而獨於堯舜之子。以其不肖。使不得繼父之世。則曆數甚不中也。且聖人所貴乎命者。尊爲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也已矣。堯舜至聖。而流澤不及子孫。豈曆數不在於德。而上帝亦莫能移者歟。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爲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旣富。方穀。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何也。皇之爲言。猶帝也。盖言上帝旣建庶民所有之極。使天下之爲人子者。知其爲孝。天下之爲人臣者。知其爲忠。天下之爲人弟者。知其爲敬。然後集五福之祥而敷錫之。故聖人爲天下君。以上帝所建之極。與庶民而保守之。錫上帝所集之福。所以代天工也。孔氏曰。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敎。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蔡氏曰。皇。君。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然孔氏以皇爲大。則所謂惟皇作極者。何也。而蔡氏以皇爲君。則所謂于帝其訓者。何也。箕子之於洪範。稱天則或謂之皇。或謂之帝。稱君則或謂之汝。或謂之王。未嘗以王謂之皇也。夫庶民有猷有爲有守者。人君之所當念也。而况其不協于極。不罹于咎者。上帝未嘗不受之也。苟或有康和之色。而又有好德之言。則人君錫之以福。此所謂惟皇之極也。凡正人宜與之祿。以責其勇於爲善。而人君不能使其和好于家。將陷於罪。反使其不好德者。與之祿。故曰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此之謂也。古之王者。治國家。必立皇極。皇極不立。不足以化成天下也。昔周成王旣踐位。武庚先叛。而管叔,蔡叔,霍叔爲之黨。以助其亂。周公受命討武庚。遂戮管叔。囚蔡叔。降霍叔于庶人。居未幾。奄人繼叛。成王出師往討之。盡滅奄人。然殷民思先七王如父母。武庚雖誅。而妹土不靖之民。不心服。謀爲大亂者久矣。周公患之。與召公始營洛邑。遷殷民於四百里外。召公卜宅。定城郭溝洫之仞。而殷民相率攻位。周公用書命邦伯。以役侯甸。而殷民無不丕作。此所謂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也。周之御事。苟不與殷之御事相親比。則殷之御事不變也。故召誥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讎民者。殷之御事仇讐之民也。友民者。周之御事友順之民也。盖成王旣立皇極。使卿士無敢朋比。不可以王之讎民。而惡之也。亦不可以王之友民而好之也。此所謂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也。殷之賢者。猷足以贊王之謀。能足以輔王之政。守足以貞王之化。則王者宜不忘之。故洛誥曰。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爲四方新辟。獻民。賢者也。成王念殷之賢者而大厚之。此所謂凡厥庶民。有猷有爲有守。汝則念之也。及蔡仲。克庸祗德。周公嘉之。以爲卿士。已而叔死。乃告成王。封于蔡而命之曰。惟爾率德改行。克愼厥猷。肆予命爾。侯于東土。往卽乃封。此所謂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也。王者之政。必無虐於至微之民。無畏於至盛之位。然後皇極可立也。故酒誥曰。乃湎於酒。勿庸殺之。姑惟敎之。又曰。不蠲乃事。時同于殺。此所謂無虐?獨。而畏高明也。夫皇極。或主於威。或主於恩。非一道也。武王時。獨夫無道。天下大亂。故皇極在於伐殷也。成王時。妹土不服。天下將亂。故皇極在於化殷也。伐之者。所以用威化之者。所以用恩。由聖人所遇之時。有所不同也。詩不云乎。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其意曰王室新造。予不知羽之譙譙而尾之翛翛也。今王室又爲風雨所漂搖。翹翹而危也。使殷民。不改其心。必欲踵武庚之亂。則王室朝夕將亡。安能饗國八百年乎。故周公懷柔殷民。而輯和之。進其賢能。貴之以卿士大夫。撫其?獨。富之以土田車服。與豐邑岐陽之民。偕饗太平。於是殷民感周公惻怛之仁。始悔其從亂之謀。思文武如先七王。與周士奔走肅雝。聞淸廟朱絃之聲。俯仰詠歎而不能已。則皇極化民之功。不可揜也。故畢命曰。旣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此之謂也。方殷民遷洛之始。周之御事。必以爲管蔡之黨。從武庚而爲之亂。是周人百世之讐也。雖伏斧鉞。不忍與殷之御事。偕搢笏於明堂之上。以忘其百世之讎也。然周頌曰。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凡殷民如不從化。則成王不堪多難。而又將集于蓼也。故召公稽首奉幣。以保合殷周諸臣。爲祈天永命之本。成王受之。此殷民之所以歸極者歟。自成王至于康王。垂拱者凡三十年。能陶鑄於皇極之中。人人好德。孰知殷士之爲讎民。而周士之爲友民也。嗚呼盛矣。其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王。何也。人君之心。有所偏陂。則非所以遵王之義也。有所私好。則非所以遵王之道也。有所私惡。則非所以遵王之路也。有所偏黨。則王道不蕩蕩也。不平平也。有所反側。則王道不正直也。偏也者。頗僻之謂也。黨也者。私邪之謂也。言人君無有頗僻私邪也。凡王之義。如能極天下之正。則四方無不蕩蕩如也。凡王之道。如能極天下之直。則四方無不平平如也。王之義猶王之道也。王之道猶王之路也。人君之心。無私好無私惡。然後偏者陂者黨者反側者。可得而去也。何患庶民之不歸極乎。夫偏也者。爵賞不均也。陂也者。刑政不平也。好也者。好人之所惡也。惡也者。惡人之所好也。偏也者。聲色之殉也。黨也者。便嬖之昵也。反側也者。畔天命而蹈傾邪也。故王者。之其所偏而中焉。之其所陂而平焉。之其所好而惡焉。之其所惡而好焉。之其所偏而黜焉。之其所黨而遠焉。之其所反側而正焉。則天下莫不從化。又焉有不格之民哉。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不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何也。所以作人也。夫周官作人之法。於其德。則知仁聖義忠和是也。於其行。則孝友睦婣任恤是也。於其藝。則禮樂射御書數是也。然君子不能切之如大斧之治骨焉。磋之如巨鑢之治角焉。琢之如槌鑿之治玉焉。磨之如沙礫之治石焉。則剛者無以爲柔。而柔者無以爲剛也。雖欲作人。其可得乎。故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盖文王作人之盛。最詳於詩。周南則關雎葛覃。所以見后妃性情之正。雖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也。樛木。所以見后妃逮下。而能無嫉妬之心。子孫衆多也。兎罝。所以見野人之才。皆可爲公侯干城也。漢廣。所以見游女端莊靜一。非復如前日之俗也。麟趾。所以見子孫宗族之皆化於善也。召南則鵲巢,采蘩。所以見諸侯夫人承后妃之化。而又有純一之德也。小星。所以見諸侯夫人承后妃之化。能不妬忌。以惠其下也。羔羊。所以見大夫節儉正直也。行露。所以見女子貞信自守。而不爲强暴所汚也。騶虞。所以見仁心之不由勉强也。豈非三德之効歟。故洲鳩常性有別。而谷鳥和聲相聞。則平康正直之實。可知也。送之於諸侯之國。車皆百兩。祭之於公侯之宮。首有餘竦。則燮友柔克之實。又可知也。葛藟。縈於下上。而能無射。參昴橫於三五。而能無怨。則沈潛剛克之實。又可知也。武夫能變而皆有腹心之用。大夫能化而皆有委蛇之美。則高明柔克之實。又可知也。江漢之水。旣不可泳。又不可方。男子能變其彊梗不順之性。望其女子而歎其終不可求。厭浥之露。蚤必多濕。夜亦多濡。女子能變其淫亂不正之心。絶其男子而示其終不可從。則不友剛克之實。又可知也。子孫宗族。皆仁厚。與麟無異。諸侯之子孫宗族。亦皆仁厚。與騶虞而無異。則三德乂用之實。又可知也。然文王不誠其意。則無以正其心也。况能正萬民之心乎。不正其心。則無以修其身也。况能修萬民之身乎。不修其身。則無以齊其家也。况能齊萬民之家乎。不齊其家。則無以治其國也。况能治天下之國乎。故詩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之謂也。夫人君明德於上。悠久不息。則至治無不融液。而太和無不周徧。天下皥皥而不自知也。三德之効。不亦大乎。然所謂正直之用。居其一焉。而所謂剛柔之用。居其四焉。以柔克柔。此其一也。以剛克柔。此其二也。以柔克剛。此其三也。以剛克剛。此其四也。名爲三德。而其實則四德也。與正直而爲五也明矣。其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何也。章君臣之義也。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此五者。生民之彝倫也。而君君臣臣之義爲最大。子路曰。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曰。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然則臣之於君也。烏可以不盡其義乎。故傳曰。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此之謂也。至於後世。彝倫斁滅。君不君。臣不臣。威福下移。大夫玉食而無所懼。孔子於是作春秋。以明大義。故成公八年七月。經曰。天子使召伯。來錫公命。糓梁傳曰。禮有受命。無來錫命。錫命。非正也。曰天子。何也。曰見一稱也。昭公三十有一年。經曰。黑弓以濫來奔。公羊傳曰。顔夫人嫗盈女也。淫九公子于宮中。因以納賊。臧氏之母。負孝公。愬天子。天子爲之誅顔。反孝公于魯。公扈子曰。誅顔之時。天子死。叔術。致國于夏父。邾婁人常被兵于周曰。何故死吾天子。桓公十有四年秋八月。經曰。壬申御廩災。乙亥嘗。糓梁傳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壬申御廩災。乙亥嘗。以爲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文公十有六年夏五月。經曰。公四不視朔。公羊傳曰。公曷爲四不視朔。公有疾也。自是公無疾。不視朔。曷爲不言公無疾不視朔。有疾。猶可言也。無疾不可言也。僖公三年春正月。經曰。城楚丘。糓梁傳曰。其曰城。何也。封衛也。其不言衛之遷。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定公元年春三月。經曰。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公羊傳曰。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其言于京師何。伯討也。伯討則其稱人何。不與大夫專執也。五年夏經曰。歸粟于蔡。糓梁傳曰。諸侯無粟。相歸粟正也。孰歸之。諸侯也。不言歸之者。專辭也。記所稱屬辭比事者。其是之謂乎。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孔子亦云。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然君君臣臣之義。不待春秋而明者。其惟洪範乎。故曰。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凡天下之爲人臣者。讀洪範三德之疇。孰敢有作福作威玉食之心乎。然則洪範其可謂春秋之源也。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凶。何也。周官曰。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其兆有三。其體有一百二十。孔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故王者。立卜筮人。以稽大疑。然易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盖聖人洗心齋戒。未嘗有一塵之累。及有事。神知之。用隨所感而應焉。故曰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之謂也。昔武王有疾不豫。太公,召公曰。我其爲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爲功。爲三壇同墠。爲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朝代某之身。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屛璧與珪。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是周公神明之誠。格于上帝。而武王乃瘳其疾。非卜筮感通之功也。故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豈所謂盛德之至者邪。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蕪。一極備。凶。一極無。凶。何也。庶徵。自思慮。達之視聽。惡可謂由外而至哉。考諸月令。於孟春。行夏之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是所謂雨之不時也。於孟秋。行春之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是所謂暘之不時也。於季秋。行春之令。則煖風來至。民氣解惰。是所謂燠之不時也。於季春。行冬之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是所謂寒之不時也。於季夏。行冬之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是所謂風之不時也。由五事不得其叙。而令不順於四時也。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何也。所以明五事也。夫貌也者。屬於水也。而貌之所以爲恭與恭之所以爲肅者。人之所爲也。然肅之所以爲雨者。天之所應也。而雨不時。歸於狂者。貌之失也。言也者。屬於火也。而言之所以爲從與從之所以爲乂者。人之所爲也。然乂之所以爲暘者。天之所應也。而暘不時歸於僭者。言之失也。視也者。屬於木也。而視之所以爲明與明之所以爲哲者。人之所爲也。然哲之所以爲燠者。天之所應也。而燠不時歸於豫者。視之失也。聽也者。屬於金也。而聽之所以爲聰與聰之所以爲謀者。人之所爲也。然謀之所以爲寒者。天之所應也。而寒不時。歸於急者。聽之失也。思也者。屬於土也。而思之所以爲睿與睿之所以爲聖者。人之所爲也。然聖之所以爲風者。天之所應也。而風不時。歸於蒙者。思之失也。傳不云乎。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君子如致中和。則天地可得而位也。萬物可得而育也。何憂五事之不得其叙乎。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糓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旣易。百糓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何也。所以明五紀也。王省惟歲。何謂也。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卿士惟月。何謂也。春秋定公元年。公羊傳曰。定何以無正月。正月者。正卽位也。定無正月者。卽位後也。卽位何以後。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爲未可知。在季氏也。師尹惟日。何謂也。春秋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糓梁傳曰。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庶民惟星。何謂也。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糓梁傳曰。春秋著以傳。著疑以傳疑。中之幾也。而曰。夜中著焉爾。其不曰恒星之隕。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見。而不知其隕也。凡休咎有大有小。而其言歲月日星者。欲使人君察其徵也。然則災異皆有徵乎。盖春秋所記二百四十二年。災異甚多。雩二十一日。食三十六。大旱二。雨雪三。大水九。地震五。山崩二。饑三。晦二。有年二。無氷三。星孛三。大雨雹三。不雨七。大雨震電一。隕霜殺菽一。無麥苗一。大無麥禾一。隕霜不殺草一。李梅實一。星隕一。隕石一。雨木氷一。鸜鵒來巢一六。鷁退飛一。鼷鼠食郊牛角二。螽十。螟三。??二。世室屋壞一。宮室災一。多麋一。有蜮有蜚蝝生各一。嗚呼。人君上不能協於五紀。下不能敬於五事。故上帝降之災異而警之也。然班固作五行志。傅會洪範。而遂有災異之學。豈不謬哉。歸氏傳。稱前四疇責之於己。後四疇取之於外。是不然。夫五紀以歲爲首。故書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唐堯命羲和也。不可謂責之於己也。夫八政。以食爲首。故書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是虞舜咨十二牧也。不可謂責之於己也。於三德。則所以見有時而剛克。有時而柔克也。故虞舜之時。竄三苗于三危。此剛克也。舞干羽于兩階。此柔克也。不可謂取之於外也。於庶徵則所以見天人之際也。貌之不恭。不足以雨天下也。言之不從。不足以暘天下也。視之不明。不足以燠天下也。聽之不聰。不足以寒天下也。思之不睿。不足以風天下也。不可謂取之於外也。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何也。書曰。黎民於變時雍。黎民旣變。然後天錫之以祉。五福是也。而所謂攸好德者。在于人。不在于天。何以列於五福之中也。夫能得天下之壽。而不好德者盖鮮矣。能致天下之富。而不好德者又鮮矣。能饗天下之康寧。而不好德者又鮮矣。况能好德而不得考終命乎。詩曰。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言旣受萬年之命。又有千鍾之祿。而百體永世康寧者。由君子豈弟之德。得其令終也。夫斂五福而下之者。天也。凝五福而來之者。人也。然而人不能協于皇極者。降之以咎。六極是也。而惡與弱。非上帝之所敷錫也。何以列於六極之中也。剛者之過而爲惡。柔者之過而爲弱。與凶短折者疾者憂者貧者。比而論之。以警不協皇極者。不亦嚴乎。然易傳曰。顔氏子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盖所謂擇乎中庸也。故孔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及問爲邦。告之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予之也可謂至矣。而一簞食一瓢飮。不堪其憂。其死也不幸短命。何哉。豈上帝主五福之理。而予奪出於自然。非上帝之所可私者邪。豈君子得攸好德。則貧者勝於富貴。短折者賢於壽考者邪。豈於君子錫萬世無窮之聞。區區五福。不足以易其大名者邪。

    大雅問

    文王

    景源曰。君子之心。爲善而已。非以爲有聞也。而第二章云。令聞不已。卒章曰。宣昭義問。何聖人貴名聞之若斯乎。老莊之徒。以爲善無近名爲宗。揚子雲以名譽。加於德行之上。均之非君子之道明矣。君子雖不求其有聞。而旣有其實。必有其名。何必論其聞不聞邪。恐後世好名之弊滋甚。

    有容曰。文王一篇。盖追述文王之德。以明周家受命之由。故其言大抵皆以天命爲主。其云令聞不已。猶舜典所謂玄德升聞。而下文所謂陳錫哉。周亦猶乃命以位。然但言其令聞不已。而不言其所以聞者。則文王之實德。無以著見。故四章乃以緝煕之敬。明其爲德之實。若曰。其德不已。故令聞亦不已云爾。其旨何嘗有意於名譽也。卒章又言。命之不易。而以自絶于天爲戒。則其所以祈天永命者。莫切於宣昭義問如文王。而宣昭義問。亦莫切於緝煕敬德如文王。故以儀刑文王終之。於是乎其義足。其理明矣。老莊畏名而不肯爲善。揚雄急名而忽於德行。是終無爲善之時矣。聖人以名不稱爲耻。非爲名也。亦勉其實也而已。

    景源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旣命。侯于周服。殷之曆數。宜不億。而紂之自絶于天。故天命集于文王。今不云紂之墜命。而直曰上帝旣命。侯于周服。豈天命已歸于文王。而紂之賢與不賢。固無論歟。抑旣云侯于周服。則紂之自絶于天者。其意自見歟。

    有容曰。下段之言。得之。

    大明

    景源曰。文王之聖。以卑儉爲德。雖親迎之際。一舟足矣。豈必比船爲橋而後度渭哉。若殷時諸侯。已有維舟之制則可也。不然。文王亦侈矣。豈有周氏之文所自始而然邪。

    有容曰。禮莫大於親迎。以韓奕詩觀之。百兩彭彭。八鸞鏘鏘。諸娣從之。祁祁如雲。其車馬衛從之盛如此。造舟爲梁。非特重其禮也。想必如此。然後乃可以濟其事也。關雎之宮人。思得聖女。以配君子。而至於寤寐反側。則其旣得而親迎之也。周民之喜樂。可推而知也。方其造舟之時。其樂事勸功。當不翅如靈臺之役。則民心之所樂。文王亦從之而已。顧何損於儉德歟。然自周以前。有天子造舟之制。則文王必不敢爲也。

    緜

    景源曰。疏附先後。奔奏禦侮。此四臣者。有國之所必資而興也。然太王之時。則毋論也。豈無其人。而不叙之邪。將其時與文王之世不同。而雖有此臣。不當叙邪。太王之爲君。在殷之盛世。文王之爲君。當殷之亂時。其用人材者。宜若不同。然而無伐商之心。則太王與文王。未嘗異也。彼四臣者。安有廢於太王。而用於文王也。以其篇見之。似非獨論文王得人之盛。乃摠叙周家興王之事也。

    有容曰。詩人贊四臣之言。必曰疏附。曰先後。曰奔奏。曰禦侮云爾。則其意似有所指。有若閎夭,散宜生之率下親上。周公之輔導前後。召公,畢公之喩德宣譽。太公之威武折衝。固已合於四者之目。而此皆文王之臣。則朱子之斷以此。歸之文王者。盖有見處矣。但此章義有未詳。亦不敢信其必然也。

    思齊

    景源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至也者。自近及遠之辭也。傳曰。兄弟。一身也。妻子。胖合也。宜無親疎之別。而先妻於兄弟。何也。且兄弟之間。友愛之道。雖無妻。自可以行焉。豈待刑于妻哉。常棣詩曰。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朱子曰。宜爾室家者。兄弟具而後。樂且孺也。樂爾妻帑者。兄弟翕而後。樂且湛也。此先兄弟於妻子者也。夫妻子兄弟之間。其御之當用一道。而或先焉。或後焉。豈有旨義之不同者邪。

    有容曰。兄弟。主乎恩。恩全於愛。故仁人之於兄弟。惟友悌是篤。常棣一篇是也。夫婦。主乎義。義成於嚴。故君子之於家人。必修己以示儀法。思齊二章是也。盖閨門之內。親褻之時。比兄弟恒多。袵席之間。馴養之難。比兄弟尤切。故君子謹之。先成敎於家而後。兄弟九族慕效而感化之矣。舜之友象至矣。堯必以二女。觀厥刑。豈謂以舜之聖。必待二女之助而後。加愛於象哉。其意若曰。兄弟愛而已。非可以儀法先也。將待刑妻之有則。正家之有敎。然後聖人功化。可得而見也。恐不可以親疎先後。有疑於此章之旨也。常棣燕兄弟而作。故以兄弟爲重。然所謂妻子好合。和樂孺湛者。只道其親愛之情。而姑未及於儀則刑法之事。果能刑家如文王。則兄弟初無不翕之理矣。

    皇矣

    景源曰。閟宮詩曰。居岐之陽。實是剪商。僖公之時。去太王已遠。意其傳之謬。而其言如此。然太王之改國號。在殷小乙二十有六祀。盖是時殷已衰。高宗未立。雖曰太王無剪商之志。吾未之信也。且司徒,司空。天子之官也。應門,臯門。天子之門也。太王安得而用是名哉。註云。二門之作。由太王始。是固然矣。至於司徒。乃虞舜命契之官也。春秋時。諸侯用之。亦僭也。夫以諸侯改國號。用天子官名。太王之有剪商之志也。無疑矣。太王自豳徙岐山之下。則其始戎翟也。中國盛則臣屬。衰則否。戎翟之常也。其於事商也。豈可以責君臣之義哉。至王季。始受爵爲侯。然則太王之非殷之諸侯也明矣。此詩亦以天命。歸之太王。恐無害於義而然邪。

    有容曰。剪商之疑。諸儒辨之多矣。惟南豐氏之說云。太王盖諸侯之能興邦者。本不必云肇基王跡也。所謂剪商者。又因肇王迹之語而言之過耳。此言殊斟酌有味。足破千古之疑矣。五官之設。亦只是遷岐之後。民衆事繁。不得不寘。此有司之官。粗備一國之規模耳。殷時風俗質樸。名分等威。固不似周後之嚴截。且司徒非殷朝官名。則恐不宜目之以僭擬也。果令太王。陰有剪商之志。則必將晦其心迹。以待其時。顧何汲汲於虗名。而改國號。設五官之爲務哉。此又無可疑者也。

    景源曰。太伯之讓國。雖屬盛德事。而非太伯自讓之也。太王欲立王季。故太伯知其意。採藥於衡山。以遜焉。是太王迫之也。然則太伯之心固可嘉。而太王所以易適嗣者。終未善也。若云擇賢而立之。則太伯之賢。固無不及於王季也。若云見文王當成王業。而傳于王季。使文王得繼其序。則以太伯弊屣天下之心。雖有其子之當立者。於其昆弟之子。得文王之聖。則其意必舍其子而傳焉。况無子者邪。傳所云。太王欲立王季者。謬妄不足信。則已不然。父子昆弟之間。太王王季之所以處之者。恐非其道爾。

    有容曰。所論甚當。舍其子傳文王之說。尤得泰伯之心。

    有容曰。史記崇侯虎讒西伯於紂。紂乃囚西伯於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賜之弓矢鈇鉞。得專征伐。當是時。文王之被拘百日。爲其臣者。圖所以保全之。宜無所不用其力。然至以枉道。媚惑天子而濟其私。以閎散之賢。必不肯爲。雖以文王之心度之。與其不義而生。無寧瘐死於囹圄之中。必不肯附下蠱君至此也。韓愈琴操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程子以爲善說文王意中事。若云文王不知。則罪在閎散。不然則文王恐不得辭其咎矣。然此事不見於經。或由史遷輕信舊說。而謬記之歟。

    景源曰。崇侯之讒于紂也。以爲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必將叛。紂怒而囚之。夫以紂之暴。醢九侯而脯鄂侯。於文王。豈肯赦之乎。然天之於聖人。固未嘗不使考終。其免文王於危死者。天也。非人力也。按大紀文王之被拘也。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紂乃召昌釋之。賜之弓矢鈇鉞。使專征伐。由此觀之。紂之赦文王。安知其不出於備戎之計乎。盖文王之拘羑里也。嘗自歎曰。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思齊詩曰。戎疾不殄。烈假不瑕。烏有附下蠱君。自陷於人臣之大罪。如史遷所記。多不可信。

    有容曰。詢爾仇方。集註。仇方。讐國也。丘氏曰。卽崇也。崇侯虎。助紂爲虐。厥罪貫盈。天將正商。則必自崇虎始。此文王之所以伐崇也。若曰。是嘗讒我。是我仇讐也。輒假專征之權而伐之。則文王之征。未出於公也。仇。逑也。兎罝云。公侯好仇。猶言同德也。此章之旨。盖曰天命文王。詢度于同德之國。皆曰可伐。然後同爾兄弟。以伐崇墉云。而下文卽以伐崇之事。繼之曰。四方以無侮。四方以無拂。則崇虎之惡。實天下之所同疾。而文王之征。始歸於大公至正也。淺見如此。自知僭妄。

    景源曰。聖人之於兵也。必愼如文王之心。雖崇侯有罪。伐人之國。不可以不盡心也。詢四方同德之國而後伐焉。向令四方之國。謂不可伐。則雖崇侯日愬於紂。而謀所以害文王者。文王必不伐也。故詩人設爲上帝之言。而明之爾。子言是也。

    靈臺

    景源曰。按本記。文王九十六歲。立靈臺。文公注。亦以爲文王所作。以此觀之。靈臺之名。由文王始。夫望氛祲。察灾祥。王者之所不廢也。然伐密國之明年。伐耆國。伐耆國之明年。伐邗國。伐邗國之明年。伐崇國。初徙于程。堇四歲。又邑于豐。臺池苑囿之事。紛然而出。方是時。天下困於紂鹿臺之役。生者有餘癉。死者有餘怨。文王又從而勞其民。雖其民樂而趣之。出師則有追及之志。築臺則有子來之誠。而以文王視民如傷之心。初豈忍經營之邪。按劉氏外紀曰。黃帝設靈臺。立五官。以序五事。以此觀之。靈臺之名。由黃帝始。夫靈臺者。天子之臺也。文王未始爲天子。而名其臺甚無謂。大抵靈臺。謂始於文王。則非王者之心。謂始於黃帝。則非諸侯之所宜有也。

    有容曰。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鑄民也如此。故聖人之民。大抵皆有聖人之心。聖人之使民也雖勞。而民不怨。不惟不怨。而又樂之。上與下一心故也。天勞民於四時。幾無一日寧居。民不敢勞其勞者。其勞之也所以利之。而不如是蔑以遂其生耳。文王之勞民。其亦異諸暴紂之勞民歟。孟子曰。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其名之肇於文王。而後世遂爲天子之臺審矣。

    文王有聲

    景源曰。崇。殷之屬國也。文王。殷之方伯也。以殷之方伯。承殷之命。伐殷之屬國。其行也。必告於紂。其平也。亦必告於紂。若文王請於紂而爲邑也。則紂必不予。不請於紂而爲邑也。則文王必不敢。然滅崇未幾。豐之邑作焉。孔子所謂以服事殷者。豈如是乎。夫初受天子之命。滅人之國。而自納其地者。此桓文之事焉。有聖人而爲之也。

    有容曰。伐密而邑程焉。伐崇而邑豐焉。文王之專也。而商紂之無嘖焉。古史氏之無議焉。豈商紂有所許。而文王有所受乎。傳記無徵焉。存而勿論可也。

    生民

    景源曰。天於后稷。生長之皆異於人。則獨於種植之時。無所祐哉。生民曰。有相之道。注盡人力之助。夫盡人力之助。雖下農可勉。豈天命后稷之意哉。夫有相之道者。有上帝保右之道也。

    有容曰。有見。然降稷以粒烝民者。天也。而明五糓之性。盡耕穡之道。以贊化育之功者。稷也。集注。較實。

    旣醉

    景源曰。祭起於報本。黍稷犧牲。未始求福也。醴醆薌蕭。未始干祿也。然儀禮旣祭。宗祝告嘏辭于主人。主人於是作詩。以答其貺。是向之黍也。稷也。犧牲也。醴醆也。薌蕭也。適足以爲祈福祈祿之具。而報本之誠未專也。孟子曰。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夫父母生則養之。死則祭之。人子之職也。福我禍我。都不可論。假設鬼神未始有臨饗降福之意。而皇尸告之。宗祝傳之。不亦誣乎。

    有容曰。祭也者。先王之所以與神明交。而興民於孝者也。故君子將祭。致齋於內。散齋於外。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齋三日。乃見其所爲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故君子之祭也。必有格焉。旣格矣。必有饗焉。旣饗矣。必有以報之饗之。有報民之情也。先王事亡如事生。以民之情。測乎神明而得之矣。於是乎有尸祝致嘏之禮。以達神明之情。非求福也。非干祿也。不如是神明之情不泄。神明之情不泄。是致死之也。孝子之所不忍也。孔子曰。吾祭則受福。孔子之祭。豈爲邀福也哉。祭而至於受福。則能致神明之饗者也。君子斯貴之矣。後之君子。其於報本。固不能如古君子之謹也。故尸祝致嘏。則其心有不慊焉。故祭之無尸祝。盖自後之君子始。夫以先王之制禮。而損益由心。則其流弊將至於不祭矣。此識者之所宜愳。而學者之所宜講也。故吾善子之問。

    景源曰。昭明者。福也。高朗者。德也。昌其福之謂融。全其德之謂終。言成王旣綏初德。庶幾弘昭明之福。而終天地之德也。

    有容曰。旣醉自四章以下。用互文。自四章讀至卒章。可以知其始。自卒章逆探其義。至四章。則可以知其終。此所謂高朗令終。令終有俶者也。盖上二章。總言祈福之意。三章又言君子之能享此光明悠久之福者。實有其始。自釐爾女士之時而已然也。釐爾女士者。盖將從以子孫。而永爲天命之所附屬。故室家之內。永錫多祚之胤。祭祀之時。有此孝子之擧奠。而孝子之孝。又能不匱。以及其類。故朋友之相攝佐者。亦皆有威儀當神意也。此其所以享光明悠久之福。而公尸之嘉告者也。章首。多以維何發之。以接起下文。其法亦自井井。然此解與明見大異。未知果何如。高朗者德也一句。頗新。但恐齟齬。無甚接屬耳。

    嘉樂

    景源曰。旣祭而嘉樂成。旣燕而天保作。天保多頌詞。嘉樂有規意。二詩之不同。何也。盖人臣之情。惟篤於祝願。此天保之所以頌之也。盈盛則缺。明極則惛。此嘉樂之所以規之也。然燕之與祭。其受賜未嘗有殊。則於天保。亦無不可規君之義矣。

    有容曰。假樂上二章。專述成王受祿之盛。天保之義也。三章四章。稱願其子孫之辭。斯干之意也。吾見其頌禱也。未見其規王也。雖然。必也有其德而後。有是福。雖曰祝嘏意。亦不忘規王云爾則可也。是則天保,假樂同焉。

    公劉

    景源曰。余謂周官。聖人之大法也。雖歷萬世。而天下之變。無遺於六十職掌之中。其綱理者有素。創始者有自。非成周之時。始爲之制也。盖所從來遠矣。然則列職考績之法。粗見於虞書。而其風俗之成與制度之備。皆無所載。及讀公劉詩而後。知周官之法。成于公劉也。如蹌蹌濟濟。俾筵俾几之類。此宗伯之制也。如其軍三單。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之類。此司馬之制也。如取厲取鍛之類。此司空之制也。如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徹田爲糧之類。此司徒之制也。如爰衆爰有。旣庶旣繁。旣順乃宣。君之宗之。思輯用光之類。此冢宰之制也。若此詩者。可謂周官之源耳。夏殷之禮。雖已亡。亦可以推而知之矣。

    有容曰。甚哉。西戎之難化也。不窋之訓民也。修其典章。守以忠信。公劉之敎民也。徹其田賦。惇其禮俗。宣之以文。肅之以武。而西戎靦靦焉飮食。至于今不離于禽獸。速哉。東夷之易變也。自箕子立八敎。而民興于禮義。令聞達于中國。而至于今贇贇焉。東方在行爲木。木之乘氣也易。西方在行爲金。金之受物也難。其理則然矣。

    有容曰。公劉。非召康公之詩也。公劉之作。述公劉之事。以訓王勤民者也。民事孰有重乎經界。而公劉闕而不詳焉。或曰。七月豳風也。亦曉王以民事者也。不言經界。於公劉。何疑焉。曰七月風也。風也者。述當時美俗。以追原敎化之所自耳。至其典章法度。略之可也。若雅頌則異乎是。用之宗廟。用之會朝。或以發先王之德。或以明先王之功。故觀於雅頌。而周家之典故。可得而徵焉。此而弗詳。後世何述焉。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畆而徹。徹者。盖自公劉遷豳。法殷之制而爲者也。其畫疆經溝之法。受田納賦之數。必有可考者焉。是宜謹書而藏之。彰先公厚民之政。以貽後世之則。而今按公劉六章。皆無可徵。惟曰徹田。爲糧而已。何其已簡也。或曰。其時當有一書。載其詳以傳諸後。故周公得以因其舊。而修井田之制。而今爲秦火所燒耳。曰后稷之功。莫大於種植。則生民詳焉。太王之績。莫盛於遷岐。則緜之詩詳焉。文王之文德。莫昭乎作人。則棫樸詳焉。武烈莫競乎滅密滅崇。則皇矣詳焉。武王之功。莫顯于戎商。則大明詳焉。以周先后功德之茂。而詩人必謹識其大者。毋係乎他書之存不存也。夫仁政。莫先於徹。徹之興。實肇於公劉。言公劉之事。而於此不之詳。將何致詳乎。爲此詩者。可謂不知爲政矣。故曰。公劉。非召康公之詩也。

    景源曰。徹之法在書。則宜猶禹貢也。徹之功在詩。則宜猶豳誦也。而今皆亡矣。公劉詩不詳乎徹者。明非公劉所始制也。焉可疑乎。

    卷阿

    景源曰。卷阿之首章曰。有卷者阿。飄風自南。飄風者。暴風也。猶宵雅彼何人斯。其爲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盖憂讒之辭也。二章曰。伴奐爾游矣。優游爾休矣。諷之之辭也。五章曰。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爲則。言有此四德之臣輔翼之。然後乃可以爲天下法也。卒章曰。君子之車。旣庶且多。君子之馬。旣閒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言王之車馬。如此其盛且閒也。何不厚禮逆四德之臣乎。矢詩不多者。誠欲王之自知也。其辭正以微。其氣舒以永。其思悁以深。其音婉以遠。豈邵公此詩。作於周公居東之時歟。始周公攝國政。邵公爲太保。以輔王室。旣而邵公告老去。于時成王幼。邵公以大臣。義不當去。然盖已知管,蔡蜚言之幾。而欲辟其位爾。周公留之。居無何。管,蔡之讒果興。由是周公居東都凡二秊。成王不寤。邵公安得而不救藥之以正其心邪。此卷阿之所以作也。

    有容曰。周公之孫也。而邵公之嘿焉。君子惑諸。而黃子發之。黃子之言。說詩者識之哉。

    民勞

    景源曰。一翕一張。天之道也。一勞一佚。人之情也。翕而不張。則天道變矣。勞而不佚。則人情反矣。自成康旣沒。天下之亂。且二百有餘年。賢人去而白駒刺。庶民散而黃鳥刺。讒言興而沔水刺。王室亂而桑柔刺。六軍怨於下而祈父刺。昊天怒於上而板蕩刺。則邵公詩所謂民亦勞止。汔可少康者。亦足以卜其開共龢之始也。此詩之戒同列。如文王之戒藎臣也。序以爲刺厲王。是也。

    有容曰。惟大人。爲能格君之心。詩曰。敬愼威儀。以近有德。惟大人。爲能憂民之憂。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少康。惟大人。爲能惡宵人。詩曰。無縱詭隨。以謹無良。惟大人。爲能翼正道。詩曰。式遏寇虐。無俾正敗。爲此詩者。其可謂當時之大人矣。

    板

    景源曰。今有嚴父。見其子之過惡。色變虐怒蹶動。雖其子不孝。心怵惕而敬之者。何也。以其親而可畏也。天之於人。猶父之於子也。板之卒章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朝。及爾游衍。盖欲王之怵惕而敬之者歟。

    有容曰。板詩上言天。下言民。反復不已。而至七章。專言民之可畏。卒章。專言天之可敬。想其所戒之人。謂民不足畏。謂天不足敬。小人而無忌憚者也。故以此深戒之。然卒章之言。非惟可警當世。後之學者。佩服而勿墜。則亦庶幾寡過矣。

    蕩

    景源曰。陳先王之訓。而風其兄者。五子之歌是也。託先王之言。而風其上者。蕩之詩是也。五子之歌。近於正。蕩之詩。近於譎。此由其時不同故也。然不序其德。而假其辭。非所以敬先王之義也。後之詩人如效此。則不惟必陷於刑戮。亦其事輕薄。不足多也。且蕩詩。如無陪無卿。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小大近喪之類。旨迫而氣慢。此無異於霍光之廢昌邑而數罪者言也。以汾王之虐。猶不之謫。其比後世之君。亦可謂有成康之遺風也。豈國人將叛。而其辭之不恭乃如是邪。

    有容曰。忠臣愛君之心。根於性。雖知其必至於顚危。而思所以扶之也。雖知其不可諫止。而思所以覺之也。斷首刳心。而不復怨悔者。非不惡死也。盖其得之於天者然也。然龍逄之於桀。比干之於紂。猶得以面折焉。廷諍焉。一泄其所欲言者。則君之不悟。於我何哉。若蕩之詩人。當衛巫監謗之時。雖欲一言而死。其道無由也。當是時。厲王左右。皆彊禦掊克之臣。而入則流言以媚主。出則寇攘以虐民。上下淫酗。無晝無夜。則雖有抱忠肝義膽。欲一陳於王者。衆慝沮之於內。妖巫拒之於外。其勢固無以進其身于王前矣。旣不能極言於王前。則不如結舌緘口。以避誹謗之誅。然忠臣憂國之心。亦自有不能已者。故托爲文王嗟歎商紂之辭。以宣其壹鬱之思。雖其旨微而不揚。其聲哀而不平。原其心。實出於性情之正。則謂之譎。不可也。謂之輕薄。不稱也。千載之下。想其爲人。忠狷不能容嘿。殆屈平,賈生之流乎。

    抑

    景源曰。詩序。以抑詩。爲刺厲王作。文公以爲衛武自警之詩。按楚語。衛武公作懿戒以自儆。懿者。抑也。由是觀之。懿詩之未嘗刺厲王也。審矣。然大雅。天子之樂也。自周公已下。非祭祀陳戒。則詩不與焉。武公以諸侯。其自儆之詞。列于天子之樂者。甚可異也。或云孔子以武公改過好學。遂以懿詩。入大雅。賓之初筵。入小雅。此又不通。若孔子嘉其改過好學。則懿詩與賓之初筵。皆入大雅宜矣。奚獨懿歟。得非自儆於國因以戒王者乎。

    有容曰。序所謂刺厲王者。有可疑。案仁山前編。武公卽位。在周宣王十有五年。不與厲王同時。此其可疑也。文公所謂自儆者。亦有可疑。案抑詩云。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盖言其尊貴。人無與競。四方之所取以爲則。此惟天子可以當之。非諸侯之所堪也。一也。又曰。借曰未知。亦旣抱子。若如左史之言。則武公時年九十五。豈當曰抱子而已乎。二也。大雅。天子之樂也。衛公自儆。何與於天子之事。而輒入大雅乎。若來諭所疑者。亦其一也。僕意以爲刺幽王也。武公末年。幽王卽位甫爾。其威儀辭令。固多顚覆宣王之典刑者。故其詩曰。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幽王之初。內嬖褒姒。宮闈不肅。白華之漸見矣。故其詩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四夷交侵。王師屢衂。驪山之漸兆矣。故其詩曰。脩爾車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戒之旣切矣。又勉之曰。假令王未有知識。旣長大而抱子矣。假令我未有知識。亦旣耄老矣。則我言非妄。而王庶幾一悟矣。卒章則又微提厲王事。以儆之曰。天方囏難。曰喪厥國。取譬不遠。昊天不忒。審一篇之指。其爲刺幽王。明甚矣。小序以小子爾女。謂非人臣之禮。伊尹告太甲曰。有言逆于女心。周公目成王曰。孺子王。又以謹爾侯度。謂武公自儆。此則不過曰。謹爾御諸侯之法度。以防不虞之患而已。若左史所稱。則懿誡耳。韋昭强懿爲抑。然孰信其必然也。恐別有懿戒。而不傳於後。漢儒得以傅會耳。

    有容曰。夏商之人。言德不言威儀。周人。言德必並言威儀。如抑戒及賓之初筵。又以威儀爲先。此可見質文之變矣。原德之積於中而形於外。則威儀棣棣然也。故玉藻重九容。鄕黨一書。多言聖人之威儀。繇是言之。威儀者。君子之所愼也。然後之學者。或專用力於外。非無威儀之可觀。而內德多不稱。繇是言之。威儀者。君子之所耻也。余謂抑戒之盛言威儀。恐爲後之流弊也。

    景源曰。德不炤。則其儀也矯。儀不肅。則其德也訌。肅於儀而炤於德。然後謂之君子。易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不敬于容。而能葆其德者。未之有也。不誼于心。而能愼其儀者。亦未之有也。若子所云。內德不稱其外者。學者之罪也。非威儀之罪也。

    景源曰。先王之待賢。可謂盛矣。其朝覲也。禮之以賓客。其有疾也。往而問之。其旣死也。哭而撫之。含有貝玉之賜。襚有衣衾之賜。賵有乘馬之賜。又爲之麻衰。而答其恩。如朋友焉。是以雖春秋之世。猶知賢士之可尊。而大夫之可重。若武公之惠于朋友者。其原亦出於此矣。

    有容曰。嘉樂曰。之綱之紀。燕及朋友。先王能有此綱紀。故其視臣如朋友。而君臣之禮。固自若也。是以。能上下俱安矣。周衰。綱紀旣壞。而臣之求於君者。則猶以朋友之道也。於是。君不堪其弱。秦懲其弊。大修尊庳之等。臣廼以奴隷自視。而君不堪其亢。及其惎也。則仇敵矣。廼知先王之朋友視臣者。亦自有其道。無是道。則亦弊而已矣。